来源:“聚爱清华”微信公众号 沁怡

5月7日,清华大学学生使用宿舍楼内配备的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成功救治了一名大一学生。这是清华大学PAD(公共电除颤计划)“黄金急救”计划实施以来,第一例实际使用AED并成功救治同学的案例。

北医三院急救医生赶到现场后表示,学生正确使用AED急救设备,给了昏倒的同学一次生存的机会。

当天傍晚,一名大一学生在宿舍起身整理衣物时突然晕倒在地,双手蜷缩,头上冒汗。其舍友立即通知附近同学、辅导员以及老师,并拨打120。赶来的7-8位同学经过初步情况判断后,开始运用专业的急救知识为其进行心脏复苏、人工呼吸并使用附近新安装的AED设备施救。

根据AED设备的使用记录,施救的同学进行两次电击后,成功恢复心脏功能。

 

随后,该生被送至北医三院抢救。现场急救医生表示,如果在急救人员赶到前,这7、8位同学没有正确的进行急救,没有及时获得AED设备进行心肺复苏,那么很可能这名学生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。无论后面的抢救结果如何,拥有急救知识的学生利用AED设备及时准确的反应行为,给了昏迷的学生生还的机会。

值得高兴的是,该生经过医院的救治,目前已从重症病房转至普通病房。

当天,事件在校内引起强烈反响。

基金会记者事发当天在现场了解到,宿舍楼楼长得知情况后立刻提着最近的AED设备赶到现场时,学生已经开始施救。“学校启动PAD计划是特别好的一件事,且不说是高校首个启动该计划的,很多三甲医院的AED设备都是锁在柜子里要求专业人员才能使用的,而我们的学生经过专业的培训,就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抢救,这样才能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,最大限度地发挥PAD计划的效用。”

PAD(公共电除颤计划)“黄金急救”计划

此次,学生发生突发状况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,源于学校今年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的PAD系统工程。

2019年3月26日,清华大学启动“让校园更安全”——清华校园PAD(公共电除颤计划)“黄金急救”计划。在徐航校友以及鹏瑞启航公益基金会的捐赠支持下,学校领导高度重视,多次开会沟通协调,由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牵头,在校医院、校办、工会、团委、物业服务中心、总务办、设备处、资产处、附中、五道口金融学院、体育部等10余个院系部处的积极努力下,清华大学校园PAD计划中的341台AED设备已逐步到位。而清华大学此次的装备安装密度基本与日本持平,成为国内高校中首家全校范围内推广PAD校园计划的高校。

徐航校友在得知此事的时候,动情地表示,生命是最重要的,拯救一个生命比什么都重要,最近让他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挽回了这个年轻的生命。

参与了此次紧急救助的同学们对基金会的记者说:“即使AED平时用处不大,但是在危机时刻,它可以帮助我们施救,尽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。经过这次抢救后,我们甚至考虑向学校建议再准备如吸痰器等其他急救设施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
校园AED装配调试

全面推行“校园PAD计划”是一项系统工程,并非易事,需要协调全校师生的参与配合,形成有效的反应机制,才能发挥该计划的最大功效。

3月16日-17日,学校率先开展了师生培训。近200名在校学生参加了第一批次的AED+CPR(心肺复苏术)急救培训。

“参加此类培训很有意义,即使AED的说明书比较简洁明了,但在我们使用AED时,仍然花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仔细阅读说明书,浪费了较多的时间。如果参加过培训了,可能使用起来会更加流畅。”在经历了紧急情况下的现实操作后,救助同学也特意强调了PAD计划人员培训“软配套”的重要性。

守望相助

清华一直关心着园子里的每一个人,愿意为极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付出最大的努力,守护园子里的每一个生命。

 此次学生心脏骤停获救,既是偶然,也是必然。PAD“黄金急救计划”,让园子里的清华人都能学会急救知识,掌握专业的AED设备使用技术。由此,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状况时,每位清华人都能成为施救者,以PAD系统的有序运作,最大限度减低偶然事件造成的悲剧,让园子里的清华人都能守望相助,共同建设最安全的校园。

今后,教育基金会还将联合校医院、北京市红十字会,为在校教职工提供相关培训。校医院、后勤、各院系相关部门也将在启航公益基金会的帮助下,承担相关设备、人员的运营维护及培训工作。

近日,教育基金会记者采访到清华大学医院内科副主任,心血管专家宋丽芬。她指出,心脏骤停一般是由室颤这种危险的快速心律失常导致的。

研究显示,若能在心脏骤停发作后最初3-5分钟实施治疗,存活率可提高70%以上。一个心脏骤停的患者,每提前除颤一分钟其存活率就增加了7-10%。

AED设备之所以能提高心脏猝死患者抢救成活率,是因为可以使心室颤动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,使更多室颤的患者获得有效的医疗急救。

 

 

编辑:万宁宁

审核:周襄楠

更安全的清华 | 20分钟生死时速,“她”救了清华心猝学生的命

 

INDUSTRY DYNAMICS

行业动态